扫码体验手机版
扫码关注公众号
扫码关注公众号
你记忆力的死亡,是某种气味,是大片的颜色,还是电话那头的哭声?
“她都没过过生日。”
“您还没喝上我煲的汤。”
“我都没有好好抱抱它。”
顺着脸颊流下的春雨,给仲春的清明增添了一层凉意。中国对待死亡的态度,是伤感的。
我们在索马里街头遇见的男孩,受伤的双腿已经溃烂,全家人都在爆炸中罹难,但是他的脸上却依然能浮现笑容:“至少我还活着。”
在很多的民族文化里,“死亡”这个词已经超越了文字本身,带着畏惧和沉重的情绪,让人难以启齿。但是在有些民族的传统里,也不尽是这样,中国很多地方讲究葬回老家祖坟,印度很多人渴望尸身随恒河漂流;我们还在马达加斯加见过“翻尸节”,他们会把逝去的先人从墓园里挖出来,载歌载舞,诉说相思。
位于大洋彼岸的墨西哥,可能是热带气候赋予了人们乐观的天性,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,大概是人类族群里最乐观的一支了。我们之前曾简单和大家分享过墨西哥人的“欢乐葬礼”:墨西哥人的欢乐葬礼:好好活,笑着去。
Remember me, Though I have to say goodbye.
Remember me, Don't let it make you cry.
For even if I'm far away
I hold you in my heart...Remember me~~
“当你身处于亡灵节时的墨西哥,你一定要跟所有人一起跳舞,要喝下一杯龙舌兰酒,要吃下一颗甜蜜的头骨糖并使劲咬碎。之后,你就会纵情于那人生不可避免之事当中,望见未来无穷无尽的欢乐,感谢时间的流失。此时,墨西哥人会说没有什么会比手上的一颗彩虹色头骨糖更好的了。”
因为《寻梦环游记》,我在亡灵节这一天来到了墨西哥,只为了亲自体验一下电影里那个梦幻的节日。
游走在这里的街巷,广场和墓园,发现无论是身临其境所接触到节日气氛,还是视觉所及看到的那些场景影像,真的都跟电影里一模一样。给我的直观体验就是简直把国内的清明节过成圣诞节感恩节狂欢节!SO COOL!
每年10月底11月初,是墨西哥举国欢庆亡灵节的日子,这个节日源于阿兹特克历法连续两个月的幼灵节和成灵节。
在融入了殖民时期的天主教后,成为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亡灵节,是11月1号和2号两天,其中1号幼灵节为了祭奠死去的孩子,2号成灵节祭奠死去的成人。
此前看的攻略上说1号2号两天在帕茨夸罗的Tzintzuntzan镇和Janitzio岛都会有墓园party,但其实只有1号晚上才有,具体选择是Tzintzuntzan镇还是Janitzio岛就看个人选择了。
(个人推荐T镇,J岛上的墓园很小而且人超级多)
大量的烛光,阿兹特克菊渲染出一层暖黄色的调调,到处是鲜花,糖果,音乐,以及欢乐的人群。
我印象很深的是《寻梦环游记》里有这么一个设定,如果这些逝去的灵魂已经被世人完全遗忘时,他们在亡灵世界里会再“死”一次,永远地消失。
想到以前也看过类似的话:一个人会死两次,一次是ta肉身泯灭的时候,一个是ta被世上所有的人都遗忘的时候。
死亡不是结束,遗忘才是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墨西哥人是幸福的,他们在肉身湮灭之后,因为一直被亲人惦记想念,灵魂会永不消亡。
每年亡灵节的时候踩过阿兹特克菊拼成的花瓣桥,从另一个世界重新回到这里,在温馨明亮的墓园里与自己的亲人团聚,虽然看不到彼此,但能够在这烛光与欢声笑语之间,超越生死的界限,感受爱与牵挂。
亡灵节大游行记录
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克塔维奥·帕斯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:“死亡是生命的回照,死亡才显示出生命的最高意义。死是生的反面,也是生的补充。”
这种充满诗意的生死观也深深根植于墨西哥人的民族气质里边,他们相信:死亡不是终点,也不是永别。
不走马观花
也不人云亦云
我们想给你的
是一条迥异于市面上现有的旅行路线
也是一趟极致的 墨西哥-古巴人文行摄路线
有人问过我
爱上一个国家
需要多少理由?
你说,我爱她的文化内涵
你说,我爱她的独特风景
你说,我爱她的美女如云
......
这些我都不爱
我要在没有云的明媚早晨
开着改装的复古老爷车
放着古老的民谣音乐
悠闲地穿过老城高耸的殖民建筑
抽着极品的手工雪茄
闻着烟草混着劣质汽油的味道
在湿热撩人的加勒比海喝一杯辛甜的Mojito
海风中吹来的是木瓜、番石榴和龙虾的别样美味
当夜晚来临
伴着海明威的《老人与海》入睡
相关评论
发表评论